首页

搜索 繁体
请收藏本站网址:yilinwenxue.com

第18章 深山里的大磨盘(1 / 1)

第二天上午,我们离开了试验田这里,郭庆忠帮我们灌满了水,还叮嘱我们说:“各位,田里还有活忙,我就不送了,你们想住宿的话欢迎随时过来,对了,你们要是看到道长的话,告诉他一声,让他早点回来。”

告别了他,又走了一天半,真正到了人迹罕至的地方,我隔老远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老福朝前望了望,回头说:“在往前就到独龙河了,那里水很急,而且河水不能喝,所以之前我才让你们灌满饮用水。”

到了地方我一看。水流很急,河面宽阔,河水微微泛黄,就跟农村地区的井水颜色一样。我好奇问:“福叔,这水看着不脏,怎么不能喝了?”

老福说:“看着不脏,但就是不能喝,一喝准拉肚子,牲畜都不喝。独龙河以前叫毒龙河,有人做过研究,说河水里含的大肠杆菌对比正常饮用水,超标了足足三百多倍。”

豆芽仔惊呼道:“三百多倍!那还不一口把人毒死了!怪不得这河里连条鱼都看不到!”

造成这种状况有原因,一是雪山融化后水本来就脏,二是独龙河最上游是藏民活跃的放牧地,各种动物粪便,生活垃圾等都丢到了河里。到了下游,河水经过稀释后还“泛黄”,可能因为水里都是尿。“别走了,先等等,”把头疑惑问:“福老弟,那里是个什么东西?”

“嗨,你说那个啊,那是大磨盘,不知道在这里放多少年了,我小时候就见过。”

老福说。就在独龙河边儿的草窝里,横躺着个巨大的圆形巨石,中间有孔,是掏空的。风吹日晒久了,导致这圆形巨石表面坑坑洼洼,还长了层绿毛。把头蹲下看了看,又伸手摸了摸巨石表面道:“这东西年代很早,山里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磨盘?要多少头牛才能拉动它工作。”

“还有,为何磨盘上有这么多条凹槽?”

把头说的也是我刚想问的。在磨盘表面,大概每隔几十厘米,就有一道凹槽,这些凹槽整整齐齐排列下来,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豆芽仔说:“把头我知道了!说不定这磨盘几百年前立在河里,通过水流带着,转动它工作。”

鱼哥马上否定他:“芽仔,你说的怎么可能,这东西目测超过三吨半重了,水流怎么可能带的动。”

把头环顾四周道:“这东西,是不是从哪个地方滚下来的?”

“王教授,别研究它了,咱们赶快赶路吧,明天才能到盆地那里。”

老福对大磨盘没兴趣,催促我们赶路。“咦?你们快看,这是不是有字?”

小萱突然有了发现。“什么字?我看看。”

这一看。就在大磨盘躺地上那一面儿的边缘位置,有几个文字露了出来,看不全,只能看到一些笔画,因为被压住了。“要不想个办法,把它翻过来?把头,我包里有撬棍。”

我说。鱼哥立即说:“行不通,我们的撬撬棍太短了,用不上。”

老福就在旁边,鱼哥差点说漏嘴。他是想说:“我们撬棺材用的撬棍太短了”,还好鱼哥及时改了口。把头想了个办法。他让我们用铲子往地下挖,把边缘这一带掏空,然后头钻下去,朝上看。这办法既省力又效率,只一点不好,容易把人压死。看到铲子,老福惊讶问:“这就是洛阳铲吧?我在电视里见过,考古队就是用的这个。”

“是啊,我们队里经常用这个,没它不行。”

我笑道。很快挖好了坑,我上半身钻进去,然后费力的翻了个身。那些字迹,我用手擦了擦灰尘,还是模糊的看不清,土太大了。我冲外喊:“小萱,把你手电和小刀给我用下。”

空间太小了,接过来东西,我牙咬住强光手电,用小刀刮掉了厚厚一层泥土。看清了。“秦秦凤路,钱什么局随行。”

中间那个字,我实在认不出来,磨盘底下就刻了这么一行小字。我爬出来问:“秦凤路是哪里?康定这里有这个地名儿?”

老福摇头说不知道,没听说有这么个地方。此刻把头眉头紧锁,眼睛死死盯着大磨盘看。把头足足看了好几分钟,忽然抬头道:“我知道了,很久之前,西夏人经过了这里,丢下了这东西,这东西离路边儿近,是因为它当年是从马车上滚下来的。”

“云峰,你刚才看到的字,完整的应该是秦凤路钱监局随行。”

“换言之,这东西不是农民磨粮食用的磨盘,只是外形像磨盘,它是文物,应该是晾范石。”

“晾饭石?”

豆芽仔看了看,疑惑问:“难道是古代人嫌饭太热,把饭倒这上头晾凉了在吃?”

“范!不是饭!”

把头无奈大声说:“是钱范!”

豆芽仔仍旧摇头:“不知道,我只知道麦饭石,我老舅用过麦饭石水杯喝茶。”

“云峰,你怎么看,知道了没有?”

把头问我。我说不知道啊。把头提醒我说:“秦凤路钱监所,是北宋时期,靠近西北的一所铸钱局。”

脑海中灵光一闪。我猛的一拍手!“我知道了怎么回事儿了把头!”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