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方案,其余人位置不变,从第一棒到最后一棒依次是:詹佑铭、冯楚明、苏屿和郑天锡。
这个方案的优点在于詹佑铭、冯楚明和郑天锡三人的棒次不需要调整,三人可以继续保持自己习惯的棒次,而第三棒选手实际上要跑的距离大约在120米到128米之间,因为有预跑区的存在,苏屿实际上可以跑动的距离可以在后半段进入到他比较舒服的最大速度,有益于跑出一个不错的第三棒成绩。
但与此同时,就像是孙高树说的,这一个方案中,苏屿和队友之间的默契度,有可能直接导致在传棒和接棒时,苏屿都需要降低自己的速度以保证传接棒的流畅和准确。
这两者一增一减,很难说最终苏屿的加入最终对于成绩来说,是否会比此前高彦松、高天武他们这些选手有所提升。
而第二个方案,同样也是有所取舍的。
第二个方案中,教练组考虑的棒次是:郑天锡、冯楚明、詹佑铭、苏屿。
在这个方案中,直接将郑天锡的棒次进行了一个乾坤大挪移,从第四棒调转到了第一棒。
这是考虑到郑天锡具备非常强劲的起跑爆发实力,他的前程能力绝强,起跑技术出众,在接力赛四个棒次中,如果由他作为第一棒的起跑选手,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而苏屿在第四棒中,同样可以运用出他强大的后程爆发力,对于比赛之中的最终冲刺应该也能有不错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苏屿身上的传接棒压力直接削减了一半,他只需要专注于接棒技术和最终的冲刺。
当然,这个方案也有不小的风险。
四个棒次中,两个棒次的选手都进行了调整,特别是首次作为接力队队员身份登场的苏屿,一下子将他放到第四棒的最强冲刺棒位置上,而且还是在奥运这样的赛场上。
以苏屿的年龄和经验,最终他是否能够保持住自己的状态,抗住这种压力完成冲刺?
对于国家队来说,这两种方案各自存在不同的优劣和风险,确实是一个不太容易能够做出的选择。
也因此,孙高树才会直接将问题也给到了苏屿几人,就是希望可以跟苏屿他们一起做一下讨论,看看苏屿他们这些选手的想法。
孙高树原本觉得,郑天锡他们多少要考虑考虑,结果没想到等他话刚说完,詹佑铭就先笑了起来:“这还用考虑吗?第二种方案啊!是吧老郑?”
郑天锡性格沉稳,说话不像是詹佑铭那样随意,但是在詹佑铭说出这句话之后,郑天锡也没有否认,而是同样对着孙高树点了点头:“是,我选择方案2。”
其实对于孙高树来说,他也知道,方案2的整体优势看起来比较大,但是国家队里也有不少人心里的想法是求稳,方案2的变化太大,而且最终冲刺的第四棒压阵选手换成了苏屿,哪怕苏屿现在的实力已经毋庸置疑,还是让不少人心里没底,也因此,孙高树才会考虑直接问问郑天锡等人的想法。
结果没想到,四人之中,冯楚明和苏屿没有发表看法,而发表了看法的詹佑铭和郑天锡两人已经果断的表示了选择方案2。
孙高树想了想,最终问了苏屿一句:“小屿,你怎么想?”
顿了下,孙高树直白道:“这个方案确实很有优势,但是一旦公布出去,小屿你身上的压力也一定会是最大的。”
毕竟接力赛虽然是个团体项目,但最终一棒的选手所承载的是最终冲刺的压力和确定最终排名的压力,所以当第四棒选手最终冲刺时,往往也是承受观众瞩目最多的部分。
如果接力赛最终的成绩好,观众们当然会欢呼庆祝,但是如果接力赛最终的成绩不行,观众们或许就会开始挑刺儿,分析是谁在这一场比赛之中影响了整个团队的发挥。
而到了那时,出现在第四棒上的苏屿,就很有可能会承受巨大的压力。
孙高树心里下意识的觉得苏屿还是个小孩儿,把这么重的担子放到他的身上,多少有点不应该。
但苏屿在听到孙高树的话之后,却也没有犹豫,而是直接点头:“孙教练,我可以。”
听到苏屿的回答,孙高树微微张了一下嘴,最后到底没有多说什么,而是对几人道:“既然这样,你们都没有意见的话,那这个棒次就这么定下来了。”
“接力的训练你们几个也都是熟手了,两人一组,带带苏屿,特别是小詹,你负责最终和苏屿的传接棒,你们俩的传接棒训练一定要做好。”
在交代完毕之后,孙高树走到了一旁,郑天锡他们各自身边都有助理教练在帮忙,一般性的训练实际上不需要带训教练在边上一直盯着。
而回到训练场旁的孙高树远远的看着郑天锡他们几人已经在跟苏屿进行交流,两人一组的传接棒训练很快也正式开始,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多说什么。
刚刚孙高树在去和郑天锡他们沟通最终方案时,郑胜这里还在叮嘱高彦松这个奥运前集训的重点事项,就没去一块儿听着。
这会儿见到孙高树这犹犹豫豫的